大学名称来源于“当相敬爱”一词,作为建学精神,长期以来一直贯穿于相爱学园的建设与发展之中。“当相敬爱”源于净土三部经中的《佛说无量寿经》(此为大乘佛教,特别是净土神宗的理论依据)中的一句话,即“当相敬爱,无相憎嫉”。将此语扩展为应当像爱自己一样,相敬于他人。进一步说,这句名言具有将“心灵”“行为”“语言”协调一致,教育我们去完善人生。因此,本校的教育指导方针“当相敬爱”成为今天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教育思想的基础。即“共生(敬)”“利他(爱)”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育始终。
在2006年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指出:“现代社会多发问题的根源,在于个人规范意识的低下”。因此,对人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宗教思想教育,引起社会的广泛瞩目。如今全球化的进展与经济上的混乱,使得社会之间的等级差别日趋扩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以当相敬爱精神为基础的教育思想,对于培养履行“共生”“利他”的规范意识的形成,具有深远意义。因此,“当相敬爱”一词,在今天仍然是人才教育的根基。
早在120年前,相爱学园创立以来,“当相敬爱”的精神作为整个相爱学园的建学精神,传承至今。如前所述,“当相敬爱”超越时代是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根基。大学在建立之初,即秉承这一精神。
建学精神不能仅限于语言表达,应体现在教育研究得具体成果里,为此在各个学部的教学理念中,贯彻落实建学精神极为重要。作为指导各学部教育研究的方向性理念,各学部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针。
以培养优秀的音乐家为目的,传授、研究高深的音乐技艺,培养学生们的聪明才智与应用能力。以建学精神为根基,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悟能力,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。
本着“当相敬爱,追求真理”这一建学精神,通过学习人文科学,回顾人类社会的历史,探讨人类的思维方法与心理,考察社会现状和存在的各种课题。培养具有丰富的情感,为创建共生社会积极努力的人才。
在“当相敬爱”这一精神的引导下,认真从事有关人的身心健康发育等方面的研究,培养出能担当起这一工作的优秀人才,为社会做出贡献。